http://www.henanjj.cn

春夏换季 小心“湿”与“热”

 从二十四节气来看,我们现在正处于立夏,再过不久就是小满了,这正是许多人最爱的初夏时节。   中医谈及四季变化,有句话总挂在嘴边,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。立夏节气代表着万物进入旺盛生长的时节,从立夏开始,日照增加、气温升高、雨水增多,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逐渐变快,很多人开始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,感觉身体不怎么舒服。   春夏换季,气温不太稳定,再加上今年春天比往年冷,过了五一还是会偶尔降温,大家更需多注意天气变化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初夏时节有哪些常见病?该怎么防治?我们又应如何顺应大自然的规律,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好养生呢?本刊采访了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王金柱、北京同仁堂第二中医医院专家门诊副主任医师端建刚,一起聊聊春夏换季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。   天气变热 注意防“火”   这天一热起来,人就容易感觉心浮气躁,可能还会出现流鼻血、嗓子疼、耳鸣、便秘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,这些小毛病用老百姓常说的话来讲就是上火了。   中医讲外感六淫: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。大家知道春季要防风防寒,因为风为百病之长,很多外感病邪都是受风邪侵袭而致的,而寒邪所引起的就是身上的各种疼痛。到了初夏,随着气温升高,大家要开始注意燥火了,人在受到燥火侵袭的时候,很容易出现上火的毛病,出现明显的热症。等到盛夏,天气更热一点,我们还需要注意暑湿,它会让人体出现酸沉不适。   先说说燥火,上火的症状其实远比大家以为的多:燥火之邪上攻,会导致头晕目眩、咽干口渴;燥火之邪循经络上炎,会发生口舌生疮、疼痛灼热的症状;对于体虚热盛的人来说,如果还爱吃辛辣等重口味的食物,很容易出现牙齿剧痛、牙龈红肿的毛病;对于内热阳盛的人来说,燥火上攻于目,会导致目赤肿痛、头痛烦躁;有肺胃蕴热、痰火蒙蔽清窍的人,容易出现耳鸣肿痛、烦躁失眠的症状;若肺胃蕴热,大肠传导功能失调,会导致大便秘结、小便短赤;如果又受到了风热的侵袭,还会出现皮肤痛痒、皮疹疮疖的症状。   那么,上火了怎么办?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药该上场了,在临床上有一种常用于清热泻火的中成药——京制牛黄解毒片,这是个名方,由明代王肯堂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七册菊花通圣散方加减而来,成分包括黄连、黄柏、石膏、金银花、薄荷、桔梗、连翘、大黄等21味中药材。  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其中细分有八纲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、脏腑辨证、三焦辨证等。人体从上到下被分为三焦,心肺为上焦,脾胃肝胆等内脏为中焦,大小肠、肾和膀胱为下焦,从三焦辨证的角度来看,京制牛黄解毒片可清三焦之火。   另外,还值得强调的是,如果你总是出现上火的症状,如口腔溃疡反复发作,不能只想着祛火,这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,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,建议及时就医,进一步做免疫功能的相关检查。   气温波动 当心感冒   感冒是一年四季都会得的常见病,尤其在换季气温波动大时容易中招。关于感冒你了解多少?很多人都分不清感冒具体有哪几种,一着凉感冒就赶紧吃上家里备着的感冒药,也不去看医生,然后就会发现一个情况:同一个药冬天特管用,可能到了夏天它就不管用。   春天多风,又有倒春寒,人们稍不注意就容易得风寒感冒,出现浑身酸痛、怕冷、鼻塞流涕等症状。风寒感冒变化快,拖久了容易化热,尤其本身就是阳盛体质的人更易出现化热,表现为嗓子痛、流脓涕、眼睛干涩等,和上火的症状很像。我们从小到大常吃的感冒清热颗粒和板蓝根,很多人都分不清它们的作用,实际上感冒清热颗粒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,而板蓝根则是用于风寒化热后,能起到清热解毒、利咽凉血的作用。   夏天气温一高,风热感冒就来了,空调开得低,室内外温差大,很容易受到风热的侵袭。随着天气逐渐炎热,我们还需小心一个容易被忽略的“湿邪”,注意做好防暑祛湿,不然暑湿感冒就会找上门来。   春夏养阳 亦需养阴   除了燥火的侵袭,还有什么会引起上火?一是身体中湿气大,让阳气在升发的过程中受到了阻滞;二是因为阴血不足,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、生活节奏快,经常熬夜、过劳就会伤阴,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阴虚内热体质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熬夜加班后人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。  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,阳盛阴血不足和阴盛阳气不足都是不健康的表现。春夏虽是养阳的好时机,顺应自然气机的升发进行养阳固然好,但不能只一味地养阳。阴虚体质的人在春夏也需要养阴,从饮食、作息、运动、情绪等方面进行调理,再辅以中药调理,才能让身心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。   那么夏季养生该注意什么呢?《黄帝内经》中讲,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在夏天应该早早起床,切忌发怒,亲近大自然,保持愉悦的心情,使人体气机保持通畅自如,不然会损伤心脏,到了秋冬容易患病。文/汪盈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