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henanjj.cn

大学生“鸳鸯牛倌”比翼飞

 
  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乡大学生张华、赵昭夫妇,不恋城市繁华,返乡发展养牛业,成为当地有名的“鸳鸯牛倌”。
     太山庙乡地处鸭河口水库上游,滩涂地较多,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养殖发展。每到夏季,方圆十多里的黄牛都来放牧,聚集在河滩上,每片河滩上黄牛成百上千,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地见牛羊”。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太山庙乡的一大风景。然而,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推广,黄牛养殖慢慢已不再风光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农家女赵昭对黄牛有一种特殊的感情,上大学后仍然不忘家乡的南阳黄牛,她从媒体上看到日本神户一斤牛肉卖到了几千块,而我们“南阳黄牛”牛肉一斤不过几十元。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?赵昭困惑不解,经过自己的调研,她得出了结论:南阳黄牛的发展潜力巨大。发展黄牛养殖业,在赵昭的心里扎下了根。
    说来也巧,后来赵昭与本乡的大学生张华邂逅。两人不谋而合萌生了饲养南阳黄牛的念头。2008年,这对小夫妻放弃了与朋友在郑州的合伙生意,返回了张华的家乡——太山庙乡冯庄村,开始了黄牛养殖业。
  万事开头难,首先是舆论的压力,不要说外人的有闲言了,就连自己的家人都想不通:辛辛苦苦上了大学,结果回来喂牛,那不是白白浪费了钱财和资源?其次是创业的艰难,场址的选用,设备的配套,资金的投入,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吓倒这对小夫妻,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: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和效益证明,养牛业会牛起来。
  面对众人的不解,这对小夫妻采取的是沉默的态度,他说他的,我干我的,不多解释,让行动证明一切。
  资金不足,这对小夫妻投上了所有的积蓄外,四处找朋友借钱,面对建筑工地资金的需求,和朋友的债务,挖东墙补西墙,借东家还西家,弄得这对小夫妻疲惫不堪。场地建设困难,这对小夫妻就上网查资料,自己规划设计,带着家乡农民自己建,电力设施不配套就让乡计生协会出面协调,配备了变压器等设备。技术力量薄弱,这对小夫妻就采取上网学习,网上与专家交流,去河南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取经的办法,充实自己的头脑,丰富自己的知识,提高自己的技能。经过努力,小夫妻终于完全掌握了黄牛养殖的防疫等技术。
在筹建过程中,面对困难,这对小夫妻也曾发出了“这样累,到底图个啥”的感慨,但“让南阳黄牛牛起来”的信念,最终打消了他们心中的杂念,坚定了他们创业的信心和决心。
  天道酬勤。辛苦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。如今,这对“鸳鸯牛倌”创建的豫飞优质肉牛养殖场占地23亩,拥有标准化的牛舍4座,库房1座,饲料房1座,活动场地1500平方米,年存栏优质肉牛1500头,出栏1200头,年产值达1500万。该养殖场成为南召县黄牛存栏量最大的养殖场,“鸳鸯牛倌”也成为了南召县有名的创业夫妻。
  面对成绩,这对小夫妻没有满足,他们设计了更大的规划。这对小夫妻掰着指头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:一是以各村计生协会为依托,收购全乡秸秆喂牛,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。二是以目前成熟的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,规划养殖规模达5万头,实现养殖、加工、销售一条龙,拉大产业链,增加经济效益。三是利用养殖场废料发展沼气,栽种食用菌,让家乡更多的农民致富。谈到这一点,这对小夫妻有点过意不去:咱这个养殖场现在需要劳动力资源不多,没有给家乡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。看到老乡们背着大包小包外出打工,心里就不是滋味。将来扩大再生产了,让老乡们在家门口挣钱,享受城里人的待遇。我们也有信心,让南阳黄牛牛气冲天,让豫飞黄牛肉成为河南的一大品牌。
 
 
撰稿:徐培 杨炳菊
通联:474673 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乡计生办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相关文章阅读